第二百九十三章:当以国事为重(2/3)

作品:《织明

知晓松驰之道,以成国之大器。

否则,其正是少年气盛,又志得意满,恐过度张扬,显达于人前,更因此引来诸多谤诽之言,终非为国惜才爱才之本意。”

王承恩越听越发觉得洪承畴所言在理,自己似乎有些欠考虑,这时洪承畴又开口继续说道:“况本督亦非是将宣府军束之高阁,弃而不用。

可宣府军自援辽以来,屡战奴贼,虽连连大胜,鼓我士气,壮我军威,然宣府将士也久战心疲,确需好生休养,免其劳心乏力,反为所累。

而今,宣府军屯驻黄土岭,牵制奴贼正蓝旗豪格所部兵马,然宣府军随时可引兵北上,支援大同王朴总兵,北渡小凌河,直接进兵锦城南关。”

王承恩目光已然转向北面的女儿河,他此时也觉洪承畴确是一片公心,所言亦颇有些道理,但对于今日战事,仍难免心中忧虑。

于是,他淡淡说道:“军事上,咱家非是内行之人,本不应多嘴,然此一战干系重大,皇爷亦为之忧心,咱家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。

洪督臣,你说是也不是啊?”

洪承畴面上浮现出一丝苦笑,他知道王承恩这是在同他叫板,看来今日之战,终究还是离不了张诚与宣府军马。

但面对的是大太监王承恩,他又不好随意敷衍了事,内心中不由一阵感慨,自己想要做成些事情,为何就如此之难?

“王公为皇上心忧,为国事操劳,承畴等皆有目共睹,实为我等之楷模。”

他先是夸奖一番,接着又道:“承畴亦知今日战事之干系重大,而张诚的宣府军兵,已是我援辽王师之军胆,实王师军心之所系,虽不可轻出,然胜负之决,又怎可无宣府军?”

如此,洪承畴等于承诺今日之战,必有宣府军出击的机会,只是不会轻易动用宣府军马,需在必要之时,作决胜之战。

“如此就好,如此就好。还望洪督能时刻以国事为重,不忘圣恩浩荡才是。”

王承恩淡淡的留下一句话,便即转身离去,两名小太监一声不响的随在他身后,缓缓下了高台,回右侧那座小暖帐而去。

望着王承恩缓缓而去的背影,洪承畴也是一脸无奈,只能在心中暗自叹息罢了。

亲信幕僚谢四新在旁提醒:“督臣,已是午时过了,是否用些膳食?”

“不了,将士们都在浴血奋战,我哪里还有心情吃饭?”

洪承畴目光略显暗淡,今日一战,他的诸多部署皆未见有大的效果,多尔衮果然老练狡猾,竟能如此沉得住气。

多尔衮似乎看破了明军的诱敌之计一般,对唐通、白广恩、马科那边一直隐忍,只是派出少量满蒙八旗精锐,阻止其继续北进,并未出动主力大军与之对战。

如此一来,吴三桂这里顿感压力陡增,饶是有曹变蛟所部东协的精锐助战,仍略显吃力,向北突进的助力非常之大。

要知道,他的对面可是满洲正黄旗,外加蒙古镶白、镶蓝的两旗北虏精骑,过万的鞑子精骑,如果再加上随军的包衣跟役,又多上数千之众。

兵力对比上,双方似乎并未见太大的差距,甚至吴三桂、曹变蛟这边还略占优势。

可吴、曹二人营中多以步卒居多,骑兵数量有限,不似鞑子全军尽是骑兵,若是双方结阵而战,明军自然龟缩于车阵之后,靠步卒铳炮弓矢据敌,却也并不吃亏。

但今日却是在旷野平川之中,既是清骑所擅之野战,又是骑兵浪战,明军本就吃亏,这还是素称敢战的吴三桂和曹变蛟之部下。

若换做其他明军,恐怕在这诸多清骑蒙骑冲突之下,早已溃不成军,何况还有万余汉军贰鞑子操持铳炮为奴贼助战。

果然,李嵩就在旁边劝道:“督臣,是否教张诚那边早做准备?”

洪承畴不发一言,他将身体转过面对着女儿河方向,目光深邃地望向北边大地,似乎在思考着什么。

片刻之后,他才开口道:“传讯给王廷臣,要他猛攻奴贼镶蓝旗鞑子,务要打开突破口,冲破奴贼防线,设法向东与曹变蛟汇合一处。”

谢四新闻言张了张嘴,似乎想要说些什么,但终究还是没有说出来,而此刻蓟辽总督洪承畴正背对着他,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小动作。

旗牌官已然大声应令,正待快步奔下高台,前去派人传讯,却又被洪承畴叫住,吩咐道:“告诉王廷臣,务要给奴贼压力,不可惜兵自守。”

“是,督臣。”

听着传令哨骑奔去的马蹄声,谢四新和李嵩也都不再言语。

他们与洪承畴一般只是望着北面女儿河方向,耳中听着阵阵炮火轰鸣之声,看着那边的烟尘不断腾起,落下,再腾起,喊杀中时而传来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哀嚎。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织明 最新章节第二百九十三章:当以国事为重,网址:https://www.tden.net/268/268718/934.html